大寶出生前的某一個晚上,我坐在客廳沙發,太太坐在吧台,我們在討論關於小孩的教養應該要有一個核心價值,有了這個核心價值,未來遇到問提時就可以明確的思考方向,避免遇到問題時忽然不知道要怎麼辦。而我們當初決定的核心價值就是『好奇』。
生命的意義
探討『好奇心』之前,先來了解什麼是『生命的意義』,我在2023年有看到一本書叫『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』,這本書是維克多·弗蘭克(Viktor Emil Frankl)的學生Prof.Dr. Boglarka Hadinger寫的,也是承襲維克多·弗蘭克強調尋找生命意義的想法。此書一開始的導讀(邱淑惠撰寫)有提到『以意義為導向的教養』,這句話瞬間吸引我的注意。因為『以意義為導向的教養』跟我自己『以好奇為核心』很像,所以我又延伸思考『意義為導向的教養』跟『目標為導向教養』的2種教養方式,其中意義為導向比較偏內在價值驅動,目標為導向就是外在目標為主,我分別解釋一下這兩個差別。
意義導向的教養
意義導向的意思是以『內在』價值、熱情、興趣為出發,這種就是自發性去探索。舉個例子,假設小孩很想要學會騎腳踏車,這時候過程中遇到的跌到、受傷不會讓小孩停止追求學會騎腳踏車的慾望,只要休息一下他會再繼續挑戰,直到學會為止。
目標導向的教養
目標導向的意思是以『外在』具體目標為主。一樣以騎腳踏車為例,小孩想學騎腳踏車(大目標),可以分成幾個小目標完成:
- 先學習雙腳滑平衡車,學會腳離地平衡
- 從有輔助輪開始,學會腳踩踏板往前進
- 拆掉輔助輪,學會沒有輔助輪騎車
- 不要用腳煞車,嘗試用手壓煞車
在了解『意義導向』跟『目標導向』後,其實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連續性的事。以騎腳踏車為例,在家長的領導或小孩的觀察之下覺得騎車看起來很有趣,嘗試過後開始喜歡騎車,喜歡騎車就是一個意義,學會騎腳踏車就是一個目標,而不管過程中跌倒多少次,只要喜歡騎車的想法還在,就會繼續嘗試,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小孩怎麼把這個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去完成。
好奇心是人生永動機
在『人生的意義,就是不段找尋各種意義』為前提之下,好奇心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。
好奇心會讓人想要探索,在探索的過程中會發現有趣的事物,發現有趣的事物就會去深入了解或追求,這種由好奇心所驅使的內在動機,我喜歡稱作『人生永動機』。
舉個例子:
在大寶2歲多的時候,看我們吃飯都用筷子夾,所以他也想要試試看,這時候我們的想法是,如果他『好奇』想試就給他嘗試。在這過程中他就一直夾不到東西,夾不到就很生氣,但在下次吃飯時他就又會想要嘗試(就因為很想跟我們一樣),最後他在三歲多的時候就學會用筷子,雖然已經學會,但後來也不常用,因為用湯匙吃還是比較快!
當然,這只是一個小例子,在生活中有各種與孩子相關的決策,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思考,這就是為什麼需要一個核心價值,有核心價值時,父母雙方處理的方式或許不同,但至少方向會一致。
培養小孩的好奇心
好奇心本來就是小孩原廠的標配,我們能做的是避免扼殺小孩的好奇,這邊提供幾個我自己的想法:
- 回答小孩的為什麼
- 多帶小孩出去走走
- 主動帶小孩觀察(去公園就主動說這什麼花、這什麼蟲)
- 開放式對話(避免思想帶入,你覺得為什麼?你覺得應該要怎樣?你想吃什麼?)
- 陪小孩讀書、看影片(我們看影片大概是一週一次,內容一定要挑選過)
父母也需要好奇心
『好奇』對父母來說也非常重要,尤其是在情緒教育。對於正處於情緒中的小孩,一位有好奇心的父母會探究背後的原因,而不是關注正在產生的行為。當然,這是一個非常簡化的邏輯,處理情緒從來不會這麼簡單,但重點永遠都是保持『好奇』探究背後的原因。
父母如何保持好奇心
父母更需要練習保持好奇,畢竟已經有太多僵化的思考,這邊是我提醒自己的:
- 保持謙虛(唯一的智慧,就是知道你自己一無所知)
- 事情有很多面向
- 多看書
- 多出去走走
總結
保持好奇→發現有趣的事(找到意義)→開始深入了解→定義目標→滿足好奇
生命的意義或許就是這樣,保持『好奇』會讓人持續『探索』,在這過程中會『發現』有些事情是自己喜歡的,這時候生命的『意義』就出現了,這種內心的驅動是很強烈的,是受挫後還可以自己站起來的。